活出以神為中心的生命(四)|成功人生的新義|曾金發牧師
引言 傳道書對於門徒訓練來說是很重要的書。可以幫助我們用五代人的智慧來看人生的生活。很多時候我們讀經時,喜歡這邊看看,那邊看看,以致看不到聖經的整幅圖畫。就如同我們看到珍珠,每一顆都好看,只有當我們用一條線將這些漂亮的珍珠串起來時,珍珠才能成為一條美麗的項鏈。當我們看傳道書時,只有把各章連起來時,我們才可以看到整幅圖畫。 第一章處理生命中的三個問題:生命為何如此沮喪?生命從何而來?生命應該怎樣活出來?生命有何秘訣?…
引言 傳道書對於門徒訓練來說是很重要的書。可以幫助我們用五代人的智慧來看人生的生活。很多時候我們讀經時,喜歡這邊看看,那邊看看,以致看不到聖經的整幅圖畫。就如同我們看到珍珠,每一顆都好看,只有當我們用一條線將這些漂亮的珍珠串起來時,珍珠才能成為一條美麗的項鏈。當我們看傳道書時,只有把各章連起來時,我們才可以看到整幅圖畫。 第一章處理生命中的三個問題:生命為何如此沮喪?生命從何而來?生命應該怎樣活出來?生命有何秘訣?…
引言 傳道書是一本很精彩的書,很連貫且結合了不同思想,有很深奧的意義,傳道書一開卷,就如同是一首副歌在不斷重複──「虛空的虛空,虛空的虛空,凡事都是虛空」(傳一2),為要回應一個問題:生命為何如此沮喪呢?討論關於生命的掙扎,他用大自然來比喻。人生如同郵輪毫無目的地航行,很多事都在沉悶中循環,一切都那麼重複和匆忙,所以生命讓我們感覺到很混亂,令人厭煩。傳道書述說著人生存在上的實況:既缺乏滿足,也得不到意義,那麼人生的意義在何處呢?作者就是在尋求這個答案。 1.…
引言 四十年前我在青年營會中帶領年輕人,我和這幫年輕人在度假村中,為每個房間讓年青人有好的休息禱告;為餐廳在進膳時有好的團契禱告、為會議室在查經時有好的亮光禱告。年輕人很熱切地禱告,當我們經過洗手間的時候,有位年輕的初信者禱告說:「主啊,我將廁所交托給你,求你使用」。小孩講話有時很奇怪,但當我們研讀聖經時,發現成年人講的話有時也很奇怪,傳道書中就有很多奇怪的話。這並非是小孩或年輕人寫的書,而是一位蠻有智慧的君王寫成的書,但傳道書卻是一卷很奇怪的聖經書卷。 一卷奇怪的書…
非常感謝詩班,剛才獻唱了《耶和華是我的牧者》和《One thing》,《One thing》曾被用於一個聚會的名稱,讓參與者聚焦在耶穌基督身上,有美國本土及海內外很多人都湧到那裏,每次都約有三萬人參加,大部分是年輕人,幫助我們聚焦在耶穌基督身上。…
今晚是第九晚,與大家分享詩廿三5b:「你用油膏了我的頭,使我的福杯滿溢」,這個「油」到今天為止還存在的。在前幾天晚上我曾經分享過,這個「油」是由神特別賜給我們的,需要我們培養的。耶穌所說的十個童女的比喻,五個燈裏有油,五個燈裏沒有油。當新郎來的時候,那沒有油的向那有油的借,但有油的說恐怕我們也不夠,我們不能借。其實這個「油」代表我們與神的關係,關係不能借的,關係是需要自己培養起來的。 從前大衛作少年人的時候,是一位專業的牧羊人,他曾為了保護羊,而與獅子拼命,所以他特別喜歡用牧人來比喻神的。他每天所見的就是羊與草地、曠野,風餐露宿,這就是牧者的情懷。廿三是大衛寫的,這篇詩篇感謝上帝揀選他作王,「你有油膏了我的頭」表達他從牧羊人的身分轉為君王的身份。 神看人是看人的內心,人看人是看外貌,就連神所重用的僕人撒母耳也是看人的外表。神差他去耶西家去膏立一位君王,撒母耳先知一見耶西的長子,看到他容貌俊美,眉清目秀,就覺得君王已在他面前了,準備膏他,但上帝在他心靈深處喝停他,他就不敢動,直到耶西最小的牧童兒子大衛回來,神就在撒母耳的心裏說:去膏他。他就膏了大衛。大衛當時還是個少年人,非常年輕,他一入屋,所有兄長都在那裏,這位神人先知也在那裏,二話不說就將膏油倒在他手上,上帝的膏油代表了祂的揀選。…
很快培靈會來到第八個晚上,通常八個晚上都會坐同一位置,人都需要安全感、一個安舒區,但我們的心靈能多多動起來,為主多走一步。 非常感謝大學生所獻唱的兩首很奇妙的詩歌。第一首《上主擁抱、扶持、救匡》是我沒聽過的,這一首很代表現在香港人的心境,特別是代表年青大學生的心境,當我們唱的時候,我深信上帝一定俯聽你們用詩歌所獻上的禱告。當他們獻唱《當轉眼仰望耶穌》,指揮特別編排「我們當轉眼仰望耶穌」這一句由男聲來唱,我很被觸動,我真是期望教會的弟兄能夠被興起。 昨晚分享父親們要禱告。好像有點恨鐵不成鋼的感慨,盼望父親們能成為亞伯拉罕,擁有為後代祝福的恩賜和權柄;學習約伯按兒女的數目每天為他們獻祭。當男性起來時,就會為妻兒遮風擋雨,也被天父差派去照顧孤兒寡婦。…
自從第一晚與大家唱完牧人的血滴,很多弟兄姊妹問我要譜,我們需要幾天時間版權的問題,現在已處理好,為了方便大家,如果大家索取就可以立刻給你,可直接到大衛城文化中心索取,有譜有詞。希望藉這首歌記得主為你捨命,打開大衛城文化中心網站就可以找到下載區,如果沒有上網也可直接致電來詢問。 今天是第七個晚上,我聽了七個詩班唱詩,看到國度的合一,大開我們的眼界和耳界,詩班都是選取與我們大會主題相關的詩歌來獻唱,讓我們認識不同傳統的聖詩,每次都有美好的詩歌和領唱。特別剛才天泉堂唱的兩首詩歌都是非常特別,特別之處在於他們完全背詞背譜的。我相信這是他們在神面前苦練回來,上帝的道藉著聖樂種在我們心裏。 今天我們分享「你的杖你的竿都安慰我」,這是第四節的下半節。當我們靈魂甦醒,我們能夠超越死蔭幽谷,經歷神的同在,祂的同在很多時候是擁抱你愛惜你,但有時也用「杖」和「竿」來責備你、護翼你、帶領你。所以剛才詩班唱《痛苦》是很有意思的,上帝如何藉著痛苦來挽回我們,我們跟隨上帝的人一定會經歷痛苦的。曾有一句話:「一個沒有痛苦的地獄」,「無痛苦」怎麼會是地獄呢?如果你有看德蘭修女的著作你就會知道原來「沒有痛苦就是地獄」,她在印度的後巷,找到麻瘋病人,他們躺臥在後巷中垂死中掙扎,沒有任何力量,甚至無力趕走啃他骨頭的老鼠,因為他們完全感覺不到痛苦,他們的痛覺神經已失效,所以連保護自己的力量都沒有了。…
弟兄姊妹我們應該羨慕善工的,呼籲更多年青人奉獻讀神學,因人生命有限,我們要把生命中最精壯的年日奉獻給神最好我們始終都要面對人類解決不了的問題──死亡。葛牧師與即將奔赴戰場的軍兵說,人生解決不了的問題在詩廿三有答案,他特別指出「死亡」的問題是人類解決不了的,對於將要前往戰場的人來說,特別需要這個答案。歷世歷代的君王、人民都盼望不用死亡,能夠穿越死亡。 詩廿三告訴我們:「當我們的靈魂甦醒後,祂要引領我們走義路,我們雖然經過死蔭的幽谷……」,聖經沒有說我們可以免去死亡,但聖經讓我們不用害怕。「死蔭的幽谷」不是「死亡」本身,它只是死亡的前奏。我們見到臨終的病人時,就會看到他臉上誠惶誠恐,我們不需要懼怕面對死亡,我們用什麼樣的心態去面對呢?這個死蔭幽谷需要怎樣的盼望呢?死亡的前奏要解決的是什麼問題呢?施洗約翰在出生之前,天使就顯現公佈他將會如何——這個孩子要作為開路先鋒,他要行在主的面前,為主預備道路,叫百姓因罪得赦就知道救恩。路一78﹣79,講到施洗約翰將要宣告的福音內容,就是因神憐憫的心腸,「叫清晨的日光從高天臨到我們,要照亮在黑暗中死蔭裏的人,把我們的腳引導到平安的路上」,施洗約翰並不是那光,只有耶穌基督是那真光,照亮黑暗中死亡的人,在死蔭幽谷的人。 在天水圍的一位單親的母親,受到種種打擊得了憂鬱症,多次嘗試自殺。她是一位初信者,對主不是太認識,也不知道怎樣依靠主。在一次很大的打擊下,她突然消聲匿跡,並在電話中托孤,她不斷地用刀割自己的手,這些外在的痛她完全感受不到。一個人在死蔭幽谷中,心靈面臨極大的痛苦時,心靈的痛苦比肉體更大,整個黑暗籠罩她,完全看不到盼望。在極黑暗的時刻,她突然之間看到輕微的光,她聚焦在這一點的光裏,慢慢進入那一點光中,沒想到那一點光越來越擴大,越來越明亮,帶給她的盼望和溫暖,慢慢地她從完全黑暗中醒覺過來,心裏大得平靜安穩。原來人在死蔭幽谷中是可以經歷從耶穌基督而來的真光,我們要常常盼望耶穌基督的安慰,他在黑暗中照亮我們,引導我們走在平安的路上。…
今晚我們分享「為自己的名引導我走義路」,昨晚分享「祂使我的靈魂甦醒」是個轉折點,我們與神的關係從「我」與「他」,轉到「我」與「你」。我們既然與神建立這麼深入的關係,我們立刻要奉主的名走義路,因為上帝為自己的名引導我們走義路。詩五8:「耶和華啊,求你因我的仇敵,憑你的公義引領我,使你的道路在我面前正直」。為何要在敵人面前引領我們呢?因我們在世上生活時,惡者──我們的仇敵,牠常在我們附近,在我們內心激動我們,令我們很容易在所行的路上受罪的吸引,我們的仇敵常伺機引我們走差路。 父母常提醒孩子看路,在我們人生中有沒人提醒我們呢?我們每次走路必然有一個目標。詩五8(新普及譯本):「上主啊,求你指引我走義路,免得我的敵人戰勝我。 求你清楚指示你的道路,…
這次奮興會的主題是「祂使我的靈魂甦醒」,今晚我們分享「靈魂甦醒」,這不但是十晚的總主題,亦是我們人生重要的轉折點;也是詩廿三在文學結構上特別的地方,在屬靈層次上來說,是神學上很重要的轉折點,因第1﹣2節講到耶和華用「祂」──「祂使我躺臥在青草地上」(2節);「祂使我的靈魂甦醒」(3節)。第3節之後,提到上帝就不再用「祂」,而用「你」。「因你與我同在,你的杖你的桿」(4節),由「祂」的關係轉到「你」和「我」的關係,如果繼續用「祂」這個代名詞就無法表達與神的聯合,祂與我同在,「他的杖他的桿都安慰我」。 為何從「他」轉到「你」?當耶穌在十架上斷氣那一刻,殿裏幔子從上而下裂成兩半,表示人類從此可直接到至聖所與神交往。若聖經只用兩個字表達的話,最重要的是哪兩個字?我認為是「關係」,你我今天能坐在這裏,今天我們的靈魂要甦醒,就是重新與神建立關係,並且我們的生命越來越豐盛,我們與神的關係越來越加深。以弗所書第二章講到耶穌在十架上廢掉冤仇,以致兩下可以合而為一:猶太人與外邦人之間、我們與神之間,這關係的確立,完全是因耶穌基督的功勞。有了關係不等同關係進深,必須有一方作主動,或兩方一起主動,否則關係慢慢淡化甚至斷裂。所以詩人說:「祂使我的靈魂甦醒」神作主動,令我們的靈可以醒,靈起來可以與神有關係,靈起來可以有一種深化的關係,人與人有一種疏離甚至撕裂的情況,唯有用愛才能把關係填補和重建。 有一個有趣的問題,教會中常講「愛」,很多詩歌也唱「愛」,對基督徒來說,可能對「愛」這個名詞麻木,歌詞中的「愛」未能被感受與經歷,這就是我們缺乏「愛」的質感。有時我們可以在文學上學習流行歌曲,流行歌曲基本都是講愛情,為何我們都聽不厭呢?因為愛是我們必需的!從經濟市場來說,永遠都有市場需要。為何聖詩中有這麼多的「愛」字,我們唱得沒有感覺,但到演唱會中卻唱到顛狂呢?因他們雖然主題是愛,但歌詞中沒有直接用「愛」字表達,這不單是文學的問題,更重要的是一種愛的質感。我們基督教一直講「愛」,講得太多反倒對愛麻木,我們往後繼續表達愛,但我們能不能表達得更有質感呢?…
如果昨晚有來培靈會的弟兄姊妹,不知大家回去之後,有沒有清理家裡的雜物?第一晚我們分享「耶和華是我們的牧者」,講到與神建立「個人的關係」;昨晚我們講「不至於缺乏的」,我們要承認我們本就是一無所有的,我們應該定睛在耶穌我們的牧者身上。今年晚場奮興會的主題是:「祂使我的靈魂甦醒」,明晚就會講到這節經文,但此前兩節經文很寶貴,讓我們把價值放在靈魂上,我們的靈魂甦醒,就可以與神有溝通。當我們靈命成長時,神就透過我們達成天國大業,因此今晚我們來看為何這節經文對我們的重要性。 「安躺安歇」是我最想做的事。這個世代很多人無法「安躺安歇」,在這風雨飄搖時代,很多人睡不著。很多人因個人、家庭、社會、教會、國家而晚上失眠。我這一生至今失眠不超過十晚,通常我都睡得很好,隨著年齡的增長,睡覺的時間越來越短,但神特別給我恩典,讓我睡得越來越沉。很多弟兄姊妹都受著失眠的煎熬,也有很多基督徒也都敵不過情緒上的軟弱,因焦慮而失眠,今天願神帶我們回到祂的懷中,讓我們可以「安躺安歇」。 這節經文,讓我們了解安躺安歇不是完全平靜,其實是讓我們稍有屏息來使我們在下一個樂章更激昂。很多人臥而不安,所以我們不是追求平靜安穩就滿足了,上帝要帶我們到青草地,溪水旁,讓我們重新得力,使我們得餵養,有活水江河的滋潤。在以賽亞卅23:「你將種子撒在地裏,主必降雨在其上,並使地所出的糧肥美豐盛。到那時,你的牲畜必在寬闊的草場吃草。」這是一幅很美的圖畫,但在這圖畫之前,必有一些農夫或牧羊人處理好這個場景,必先有耕耘,在土壤肥沃時撒種才有成果,因此我們要很努力。我們能真正安臥的,除非我們能滿足神心,祂使我的靈魂甦醒,我們必須對靈魂的價值有更多的了解。…
昨晚分享「耶和華是我的牧者」,如果我們的靈魂要甦醒,第一件事必須要先確認我們與神、與主耶穌基督這位大牧者有必然的關係,而且這個關係必須是個人的關係,除非你自己經歷過自己與神的個別的關係,否則就不能享受靈魂甦醒的經歷。 耶穌所講的《十個童女》比喻中,其中五個童女的燈裡有油,另外五個童女的燈裡沒有油,當新郎來了的時候,那沒有預備油的五個童女向那警醒的五個童女借油,但警醒的童女卻不借給她們。我們可能會疑惑,耶穌豈不是告訴我們要幫助和施予有需要不的人嗎?為何當別人有危難時,這裡卻不借油幫助她們呢?其實這裡是講她與上帝的關係!每個基督徒與上帝都要有個別的關係,這個關係是不能外借的。就如你與好朋友 的關係是不能外借的一樣,這些關係雙方一起建立、培養而來,無法借用的,很多人以為可以借用與神的關係,其實是不行。原來與耶和華上帝的關係是非常個人化的,詩廿三1:「耶和華是我的牧者,我必不致缺乏」,先決的條件是「耶和華是我的牧者」,我們不會缺乏是因為耶和華是我們的牧者。…
弟兄姊妹平安!我滿心感戴,有人說「出來行,遲早要還」。過去我也聽過很多次的港九研經培靈會,吳勇長老,滕近輝牧師等都在此分享過,怎麼也沒有想到我這樣的機會來這裏分享。 我很想能藉此機會分享「主再來」的信息。我在1979年蒙召,至今已經四十年,蒙召的原因就是我深信耶穌基督會再來。兒時我住在九龍城,附近有播道會恩泉堂,內有一個福音書室,成為我的屬靈書室 ,在那裏閱讀了不少屬靈書藉。但只要一有「主再來」的書出版,我就必去購買。當時買了二十幾本「主再來」的書籍,我越看越怕,感覺耶穌基督今晚就會再來。我教了四年書,雖然教書很喜樂,但我更心急出來傳福音。現在四十年過去了,耶穌仍未回來,耶穌一定會再來,如果祂今晚再來,我還欠很多福音的債,有很生命品格要建立,生命果子未有結出,所以我希望耶穌可以晚一點再來。…
基督徒豐盛的人生乃主耶穌的應許。「我來了,是要叫人得生命,並且得的更豐盛。」(約十10)。基督徒豐盛的人生要在主耶穌裏才可得著。 基督徒的豐盛人生觀與非基督徒的豐盛人生觀有何不同的地方?非基督徒豐盛的人生觀,乃是追求名利,他們認為名譽、地位,就是表示他們的豐盛。而基督徒的豐盛人生觀又怎樣呢?基督徒也會追求名利、地位;但卻在名利、地位之上,因為基督徒有神。若果沒有神,名利富貴都變成空虛的了。 當我們看詩篇九十篇時,我們發覺第1-11節,摩西描述了人生的短暫和空虛;然後第12-17節中,包含了六個禱告;也代表基督徒追求奔走的方向,以致我們生命得到充實,有一個豐盛的生命。…
請大家翻開羅馬書第十三章。我們將會從這章經文去瞭解基督徒對政府的看法。我們先來看第1-7節:「在上有權柄的,人人當順服他;因為沒有權柄不是出於神的。凡掌權的都是神所命的,所以抗拒掌權的;就是抗拒神的命。抗拒的必自取刑罰,作官的原不是叫行善的懼怕,乃是叫作惡的懼怕。你願意不懼怕掌權的麼,你只要行善,就可得他的稱讚;因為他是神的用人,是與你有益的。你若作惡,卻當懼怕,因為他不是空空的佩劍。他是神的用人,是伸冤的,刑罰那作惡的。所以你們必須順服,不但是因為刑罰,也是因為良心。你們納糧,也為這個緣故。因他們是神的差役。常常特管這事。凡人所當得的,就給他。當得糧的,給他納糧;當得稅的,給他上稅。當懼怕的懼怕他;當恭敬的,恭敬他。」 羅馬書主要分開兩部份。第一部份講述信仰,特別是神的救恩,即第一章至第十一章。由第十二章至第十六章是這卷書的第二部份講述基督徒的生活。因此,羅馬書包括了基督徒的信仰和生活的討論。第十二章開始說到,我們先要將我們的生命奉獻給神,將身體獻上,當作活祭。然後,再講到我們在教會裏應有的生活,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跟著,第十三章清楚說明基督徒與政府應有的關係。有人誤會基督徒不應談及政府和政治的問題,其實聖經裏提及不少關於政府、政治的問題。保羅在羅馬書提到的不是地方政府的問題,而是一般性、神的原則;關於基督徒公民責任,我們如何與一般性的政府建立關係。因此,我們不應把地方政治,或國家政治帶到教會裏。但我們相信聖經裏,舊約、新約、摩西的教訓、耶穌的教訓、保羅的教訓及普通書信裏;都提及很多很多關於政府,和基督徒公民的責任的教導。我們都應該去領受、去實踐。特別是羅馬書第十三章,提醒我們如何去做一個好公民;如何與政府建立關係。以下是我們有幾方面的真理,需要接受的。 一.基督徒生活在兩個國度裏…
(弗五22,六4):「你們作妻子的,當順服自己的丈夫,如同順服主。因為丈夫是妻子的頭,如同基督是教會的頭,他又是教會全體的救主。教會怎樣順服基督,妻子也要怎樣凡事順服丈夫。你們作丈夫的,要愛你們的妻子,正如基督愛教會,為教會捨己。要用水藉著道,把教會洗淨,成為聖潔。可以獻給自己,作個榮耀的教會;毫無玷污皺紋等類的病,乃是聖潔沒有瑕疵的。丈夫也當照樣愛妻子,如同愛自己的身子;愛妻子,便是愛自己了。從來沒有人恨惡自己的身子,總是保養顧惜;正像基督待教會一樣,同我們是他身上的肢體。為這個緣故,人要離開父母,與妻子連合,二人成為一體。這是極大的奧秘。但我是指著基督和教會說的。然而你們各人都當愛妻子,如同愛自己一樣,妻子也當敬重他的丈夫。你們作兒女的,要在主裏聽從父母,這是理所當然的。要孝敬父母,使你得福,在世長壽;這是第一條帶應許的誡命。你們作父親的,不要惹兒女的氣,只要照著主的教訓和警戒,養育他們。」 二十世紀有一個很大的改變,就是家庭制度的改變。有專家提出有五方面顯著的改變。一是離婚率的增加。二是丈夫和父親的影響力下降。三是婚外情的普遍和增加。四是職業母親增加。五是家庭成員人數下降。另外又有專家預測傳統從聖經出來的家庭制度,已經到了將沒落的時代。對於這樣的報導,我們作為基督徒的,有甚麼反應呢?我們不能同意一些消極的看法。婚姻其實是神為祂的榮耀和人的幸福而設立的,而家庭制度是社會最基本的單位。家庭制度如果好和興旺;則社會、教會,以至國家都會好和興旺;反過來說也是一樣。所以基督徒應該很留意自己的家庭生活,和在世代的見證。除了個人見證之外,還需要基督徒家庭在這黑暗世代中見證。家庭生活的質素,可以決定整個世代文明的質素。 今天我們要從聖經中看四個基督化家庭的特點:…
今天我們要從歷代志下第一章裏面,思想基督徒對成功應該有的觀念。追求成功是人人都有的心理,但可惜自人類犯罪之後;人類追求成就便往往成了不正當的野心。基督徒所求的成就,如果是為榮神益人的話,那是好的;但如果是出於自私,要征服別人;奴役別人的話;那是不該有的野心。 另外,人對成功的標準,也是各有不同。比方有人打劫得手之後,同行可能視他為成功;但社會人士卻視他為敗類。基督徒和非基督徒成功的觀念,也是不同的。今天不少基督徒之所以失敗,是因為沒有從神那裏而來成功的觀念。我們以世俗對成功的觀念來衡量自己的成就,結果這就成為我們最大的失敗。 如果說聖經中的成功人物;很多人都會想到所羅門;到底所羅門是怎樣成功呢!雖然所羅門的晚年,因為沉迷女色,以致一敗塗地。但無論如何,他確有過輝煌的成就,是神所賜給他的。今天我們要有所羅門成功之處,來作為我們的借鏡。大衛有很多兒子,但神特別賜福給所羅門;使他國位堅固,且甚為尊大。為甚麼呢!…
(提前六6-10):「然而敬虔加上知足的心,便是大利了。因為我們沒有帶甚麼到世上來,也不能帶甚麼去。只要有衣有食,就當知足。但那些想要發財的人,就陷在迷惑,落在網羅,和許多無知有害的私慾裏,叫人沉在敗壞和滅亡中。貪財是萬惡之根,有人貪戀錢財,就被引誘離了真道,用許多愁苦把自己刺透了。」(17-19):「你要囑咐那些今世富足的人,不要自高;也不要倚靠無定的錢財,只要倚靠那厚賜百物給我們享受的神。又要囑咐他們行善,在好事上富足,甘心施捨,樂意供給人;為自己積成美好的根基,預備將來,叫他們持定那真正的生命。」 聖經在講到錢財的時候,往往提醒我們要十分小心。因為金錢一方面的確很有用,可以成就很多事;但如果用得不當,也可能毀掉我們的生命。那麼,基督徒應該怎樣看錢財呢? 一.錢財是神的賞賜…
「當照耶和華你神所吩咐的,守安息日為聖日。六日要勞碌作你一切的工,但第七日,是向耶和華你神當守的安息日。這一日你和你的兒女、僕婢、牛、驢、牲畜,並在你城裏寄居的客旅;無論何工都不可作,使你的僕婢可以和你一樣安息。你也要記念你在埃及地作過奴僕。耶和華你神用大能的手,和伸出來的膀臂,將你從那裏領出來;因此,耶和華你的神吩咐你守安息日。」(申五12-15)。請再看(出廿8-11):「當記念安息日,守為聖日。六日要勞碌作你一切的工。但第七日是向耶和華你神當守的安息日。這一日你和你的兒女,僕婢,牲畜,並你城裏寄居的客旅,無論何工都不可作。因為六日之內,耶和華造天、地、海,和其中的萬物,第七日便安息。所以耶和華賜福與安息日,定為聖日。」 申命記和出埃及記,兩本書都記載「要守安息日」,但其中有兩個不同卻有關連的原因。申命記是把守安息日的原因和神帶領以色列人出埃及的事連在一起說的;但出埃及記卻把守安息日的原因和神的創造連在一起,這幫助我們去思想。請看另一段經文:「使徒聚集到耶穌那裏,將一切所作的事,所傳的道,全告訴祂。祂就說,你們來同我暗暗的到曠野地方歇一歇。這是因為來往的人多,他們連喫飯也沒有工夫。他們就坐船,暗暗的往曠野地方去。」(可六30-32) 在二十世紀的時代,我們不能不承認我們有很多休閒的時間,但我們往往很容易忽略了。若我們仔細去數算,我們發覺在我們手上實在很多休閒的時間,然而,我們又聽到不少弟兄姊妹埋怨時間不夠,沒有時間事奉神……等等,這都顯示我們沒有智慧運用時間。另一方面,我們又似乎在聖經裏找不著如何運用休閒的真理。不少人認為聖經記載的時代,是以工作為中心的時代,沒有提及如何運用休閒的時間。其實聖經記載了很多關於運用休閒時間的原則;而且現今的時代,慢慢變成為一個以休閒為中心的社會。不過,我們又發覺在休閒的時代裏,犯罪率也愈來愈多,這和休閒時間增加有很密切關係。…